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固安各村名的由来

固安各村名的由来

关键词:固安,固安在线,固安历史,固安村名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来源网络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gu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1461

   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

牛驼建于明永乐五年,也就是公元1407年,林姓在此定居,起名为林窝店,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,董姓又到此居住,改名为董家林。清入关后,公元1644年,村民请风水先生,他说村似牛形,北边象牛头,中间象牛脊,南边牛亡牛河象牛尾,改叫牛驼,必能兴旺,从此改名叫牛驼。
     礼让店:据固安县志记载,该村建立于唐光启年间,当时村附近修了十几座大庙,宣传孔子和孟子的“仁义礼让”之道,故起名礼让店。
     独流建立于北宋,有赵王河流经该村,因其主段河身无别支流,故该村得名独流
     马庄建立于宋朝,马姓迁此定居,取名“小马庄”。明后来迁来多户,改名为马庄。
     大杨先务建立于北宋,杨家将得胜班师时,部分务卒失落定居于此,繁衍成村,取村名大杨先务。
     北马村建立于宋朝,此地为宋军的饲马之地,起名为大马村。后依居住方位分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村,该村居北,故名北马村。
     西玉村明万历年初1573-1583年玉带河由该地南流,该村位于河西岸,故取名西玉。
     西坨,系古村,固安县志记载元朝至正十四年1351年,大都路总管府判官宋侯墓建立在城西北陀头,此村居西,后村民分东西两村,称西陀头,清后改为西坨。
     官庄建立于明正统年间1436-1450有牧人在此立庄,此地以前为荒地,人称官中地,故起名为官庄。
     辛立村,据查,清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八日南四头工决口,西玉、官庄、东庄等村难民迁于堤上安居,取名新立村,后改名辛立村。
     北相西相和东相:明永乐年间,1403-1407年,胡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,阴阳先生说此地定有名人出世,故名相公地,取村名相公庄,清宣统三年1911永定河决口,冲一村为三村,按其位置分别取名北相、西相和东相。
     东庄此系古村,名庄子,清宣统三年1911永定河决口,把该村冲散,水过后村民又靠水路东侧建立村子,称东庄。
     北五里,据查,清康熙年间1662-1682年军防沿交通要道五里一铺,该地位于城北五里,得名北五里铺,1949年改叫北五里
     东齐与西齐,明永乐年间1403-1407年有齐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,取村名齐家庄头,清宣统三年1911永定河决口,将此村冲开,部分村民迁于此地,按方位分为东齐与西齐。
     柏村,此系古村,清咸丰年间,1851-1861年,因村中有一古柏,衍白为柏,得名柏村
     西位村,此系古村,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4年,据马永昌所建幢顶和先妣墓地记载,该村名为魏村,元初分为东西两村,且衍魏为位,此村居东,取名东位村
     横街建立于明朝初年,此地有一东西大道,五户人家分别居住于大道南北两侧,故取名横街。
     小孙郭,明初建立,称蜂窝村,清朝初年孙氏发现河堤有一洞眼,用锅堵住,使其村免受水灾,为纪念此人,改村名孙郭村,清光绪三十年1905永定河决口将该村冲为大小两村,遂有大小孙郭之名
     刘家园建立于清初,刘姓在此定居,以种菜为生,取名刘家菜园,后简称刘家园。
     高庄头,系古村,名屯口,明洪武元年1368年闹大旱和流行疫病,移居死亡甚多,最后只有一户。明永乐年间1403年高崔二氏从山东迁居至此,改名为高家屯,明末改名为高庄头
     翟家圈,清初翟姓在此围地安居,得名翟家圈
     小西湖,固安县志记载,明万历年间,1573-1583年,白芦等口水流潴于此,形成古莲池。有人建立村于池西,取名西湖。明末1622-1628从西湖庄迁出家在此建村,得名小西湖。

 西礼村此系古村,因位于永定河南,敬奉河神之意,取名大礼村,清光绪十三年1905永定河决口,将该村冲为两村,故有东、西礼村。
     祖家场明嘉靖年初1522-1532年,祖姓段姓看坟墓居住于此,后繁衍成村,取名祖家场。
     李家场,清朝李姓在此定居,取名李家场。
     张家场,清初,张姓在此定居,因与祖家场相邻,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张家场。
     侯杨庄,侯杨庄原为两个小村,东居杨姓,为杨家场,西居侯姓,为侯庄子,清末1875-1909年间,两村合为一村,取名侯杨庄。
     西湖庵,固安县志记载,明万历年间,1573-1583年,白芦等口水流潴于此,形成古莲池。西为小西湖,清初有人从该村分居于此地建草房而居,取名西湖庵,清雍正年间因分南北居住,形成两村,以北为后,北边叫后西湖,南边叫前西湖
     小龙堂,此系古村,固安县志记载,县西南二里许相传平地涌泉,高尺许。甚甘洌,痼疾人饮之即愈。故其地名灵堂,后衍灵为龙,由于居住分散,自然形成大小两村,其大为大龙堂,其小为小龙堂
     梁庄,明永乐年间,梁姓贾姓先后迁此地定居,得村名梁贾庄,后贾姓移居东红寺,改村名为梁家庄,1982年改名为梁庄
     吕家营,宋末1265-1278年间,吕姓在此看树安营,后来陆续有人在此定居,故取名吕家营。
     挠耳营,明永乐年间,燕王扫北,由山西李姓兄弟五人随军到此安营定居。因其在军中使用的兵器名:挠头。故以姓氏得名李挠头营,后衍为挠耳营
     小梁渠,明永乐年初1403-1407年间,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至此定居。因此地渠沟较多,故依地势取名梁渠,又因其村落小,称小梁渠。
     南五里,据查,清康熙年间1662-1682年军防沿交通要道五里一铺,该地位于城南五里,得名南五里铺,1949年改叫南五里
     东米各庄,此系古村,建立于宋朝,此地为宋军杨家将的草料厂,称米家庄,后衍为米各庄,明永东年间,1403-1424分为东西两庄。
     北赵系古村,建立于宋朝,赵孙刘马聂五姓定居于此,因赵姓大户,故以赵姓得名赵村,明初由此迁出几家村南建立村子,此村居北,取名北赵。其南为南赵。
     门村,此系古村,该地为宋军阵门,故称门村,菜园,此地为门村菜园,1961年门村迁此地几家另立新村,取名为菜园。
     西杨村,明万历年间1573-1585杨姓迁此立村,取名杨村。清咸丰年间永定河决口,将其冲为东西两村,其东为东杨村,其西为西杨村。
     门村营,此系古村,该地为宋军阵营,西北为阵门,后有人迁于此地居住,取村名为门村营。
     西徐,明永乐年间1403-1407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徐姓一家在此居住,称徐村,后徐氏兄弟分居于东西,1974年有东徐与西徐之分。
     东马村南马村来历参见北马村。
     马公庄该村建立于明万历年间,因此地周围相邻马村、公由、齐庄头,各取一字组成该村村名称马公庄。
     大岗头,清顺治年间1644-1662胡陈两姓居住于此,因位于大沙岗的南端,故名大岗头
     宫村,明永乐初年1403-140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移民在此定居。因该地位于大清河东,处于水陆码头,商贾多来定居,该村发展较快,成为附近一带人民物资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,故称宫村。注:宫,指文化娱乐场所。
     北赵系古村,建立于宋朝,赵孙刘马聂五姓定居于此,因赵姓大户,故以赵姓得名赵村,明初由此迁出几家村南建立村子,此村居北,取名北赵。其南为南赵。

西市,明初洪武年间1368-1398年,该村是专门卖苇席的集镇,故取名为席市,后衍化为西市。
     太平庄,据查,明朝初年,有郭、韩、陈、王四家在此居住,取平安顺利之意,得名太平庄。
     北芦庄,西芦庄,东芦庄,明初此地是一大片洼地,盛产芦苇,有人来此定居,且以加工芦苇业为生,按地理分布取北芦庄,西芦庄,东芦庄。
     蔡庄,清初蔡姓于此定居,称蔡庄。
     贾庄,清嘉庆年初1796-1802年贾姓来此定居,称贾庄。
     赵庄,清顺治年间1644-1662年,旗人庄客赵姓定居于此,故称赵庄。
     申庄,明永乐年初1403-1407年,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申姓在此定居,称申庄。
     四姓庄,清光绪年间1875-1909,由申庄迁来申郭焦陈四姓在此定居,称四姓庄。
     公议村,清光绪年间1875-1909,有村姓在此定居,后陆续迁来数户,日伪时期,一次会议一大家为该村取名,据此称公议村。
     东杨先务,据查,北宋杨家将得胜班时时,遗留下务卒定居于此,因位于大杨先务东故称东杨先务。
     北公由,据查,此系古村建立于辽代,据固安县志记载,公由村明以后有南北中之分,叫三公由,其初原为一村,名叫公由里,又叫中由里,概统三公由而言,该村居北,故名北公由。
     郑各庄,据查,明永乐初年1403-1407年,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郑氏在此居住,称郑各庄。
     兴隆庄,据查,清同治年间1862-1874年,张王几家来此居住,取繁荣昌盛之意,称兴隆庄。
     辛立村,清光绪年间1875-1909年由涿县刁沃村搬来几家在此居住,名小刁沃。1949年归固安县易名新立村,后衍为辛立村。
     兴隆店据查清乾隆时期1736-1756年杨王纪三家搬来居住,开一大客店,店旁边有一官道和一眼官井,此处较兴隆,后建村,定名兴隆店。

小集,据查,北宋年间,有王孙杨三姓从外地迁居此地定居,因王姓祖先在朝廷做过丞相,故取名丞相庄,又因该村有一个小集市,改称小集。
     豆家铺,据查,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,护堤搭铺,有窦姓在此居住,后陆续有人迁来定居,因窦姓居住早,故称窦家铺,后衍称豆家铺。
     纪家庄,据查,明万历年间,1573年左右,在此地有姓姬居住,称姬家庄,后衍为纪家庄。
     东礼村,据查,该村沿永定河南堤下,原名大礼村,为敬奉河神之意。清光绪十三年1905年,永定河决口,将该村冲为两部分,该村居东,为东礼村,其西为西礼村。
     丁村,清光绪年初,1876年左右,建立村子,因丁姓在此居住早,故取名丁村。
     梁各庄,据查,清光绪年初1875年左右,建村,因梁姓在此居住早,故称梁各庄。
     西营,据查,该村建立于清光绪年初,1875年,因位于知子营西,称西村。
     辛务,据查,该村位于永定河南堤,明万历年间1573-1619年为防永定河决口,此地设有汛物场,后将汛物衍为辛务。
     河津,该村位于永定河南堤,清光绪三十年,1905年,永定河决口,附近村民受灾,由北向面迁出,此地设有摆渡口,称此为河津。津指渡水的地方。
     杨家庄,据查,该村建立于明万历年间,1574年,因杨姓居多,故称杨家庄。
     东太平庄,该村建立于清顺治年间,因处于永定河南岸,经常闹水灾,附近很多村庄深受其豁,该地地势较高,居住安全,很多人陆续迁于此处,称太平庄,因与大杨先务的太平庄名子相同,1982年改东太平庄。

马庆,据固安县志记载,明嘉靖1562年,浑河徙县城北,东流到纪家庄分为二支,南支迳为马庆河,据此河取村名马庆。
     古庄,据查,清崇德年间,此地是一大片树木杂草,有人在此居住,称孤庄,后衍为古庄。
     后白垡,元末顺帝年间,1333-1350年,有人在此居住,该村处永定河南堤下,白碱沙滩,居民以垡地为生,称为白垡村,后因居住分散,此居后,为后白垡,居前者为前白垡。
     何家庄,据查,明万历年间,1573-1588何姓在此定居,称何家庄。
     北套里,据查,清光绪三十年,公元1905年,永定河决口,此处堰高没有冲到,形成套堤,以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于套堤南、北部,其北为北套里,其南为南套里。
     前黄垡,据查,元末顺帝年间1333-1349年,李姓在此居住,该处地势高,远望似黄土岗,得名李家黄垡。因村北邻杨家黄垡,后改叫南黄垡,又因区别于渠沟南黄垡,后改成前黄垡。后黄垡也因此得名。

西小屯,该村建立于南宋景炎年,1276年,当时此地是一片荒丘,东住刘姓,西住谭姓,两屯相对,该村位西,称西小屯。其东称东小屯。
     北屯,据查,该村建立于唐光化年,898年,因对官府的指令从不违抗,故称顺民屯,后分为南北两村,该村居于北,称北顺民屯,1949年后称北屯。其南为现屯。
     大北营,该村建立于唐朝景福年893年,因沈姓居多,故称沈家小营,1942年因与永清县南营相邻,改称大北营。
     北解家务与南解家务。该村建立于清崇德年1637年,因谢姓居多,取名谢家务,后分为南北两村,解放后改叫南北解家务。
     马申庄,据查,明万历年间,1573-1585年,马、申二氏在此定居,故称马申庄。
     辛仓,据查,明正德年间,1506-1521年间,因此地原建立有一仓库,称旧仓,后村民陆续搬到村东居住,将原址改成耕田,改村名为新仓,后衍为辛仓。
     东西曹庄,明天顺年间,1457-1464年,曹氏迁此立庄,称曹家庄子,1927年划分为东西两村。
     杨家屯,元末,杨氏在此定居,称杨家屯。
     柳彬屯,明崇祯年间,1628-1645年,刘氏定居于大清河东岸,故名刘陂营,村中柳杩繁茂,1942年八路军改称为柳彬屯
     西湾,明宣德年间,1426-1435年,有人邻东湾西侧定居,称西骆驼湾,1948年后改叫西湾
     西大营,据查明洪武年间,有军队在此扎营,后有几户定居,取名大营,后依方位称东西大营。
     何皮营,明正统年间,1436-1450有何钟杨邝姓在赵王河边定居,因何姓家大,故名何陂营,后衍为何皮营。
     小南巷,明万历年间1573-1585年建立村,名为九楼庄,1947年因与大南巷相邻,改称小南巷。
     大南巷,明万历年间1573-1585年建立村,当时因街道胡同较多,取村名为大南巷。
     半边街,明正德年间1506-1511建村,居民建房都集中在马路的一铡,故取名半边街。
     半截塔,据进,辽大安五年立村,谢姓落户故为谢家庄,辽天庆末修了一座较矮的塔,改名为半截塔
     李胡庄,明隆庆年间,1567-1573年有个大胡子的李姓人在此居住,得村名李胡子庄,后衍为李胡庄。
     唐皮营,明正统年间1436-1440年有唐姓在赵王河边定居,得名唐陂营,后衍为唐皮营。
     小范庄,明万历年间,1573-1582年为大范庄,且有人迁到村北居住,得村名小范庄。

北固城,明弘治年间,1488-1492建村,村周围建寺如座城池,得村名古城,后衍北固城。
     大范庄,明万历年间,1573-1582年村中有一座庙,由于赶庙人多,有人开设饭庄,故得村名大饭庄,后衍为大范庄。
     苏各庄,明正德年间,1506-1518年,有苏郭二姓在此定居,得村名苏郭庄,后衍为苏各庄。
     南固城,明弘治年间,1488-1492建村,因座落在北固城南边,取名南故城
     黑家营,明朝燕王扫北时,军队夜间在此扎营,故称黑扎营,后衍为黑家营。
     小西固城,明弘治年间,1488-1492有人在此定居,因座落在固城西边故称西故城,1938年分不大小两村,分名大西固城和小西固城
     大义尚,明朝永乐初年,1403-1407年,山西洪洞县大刀王勇领兵打仗,为保卫国家,在芦沟桥阵亡。死者家属到此地定居建村,为纪念王勇大义的风尚,取名大义尚。
     五义桥,明朝永乐3年,1405年有万洪李杨郭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定居
     建村,都在牛亡牛河上建木桥以供行人通过,别以取名万桥、洪桥、李桥、杨桥和郭桥。1946年五个村与小义尚并为一个村,取村名五义桥。
     幸福村,宋英宗年间1064-1067年,宋军与辽军作战,在此扎营,因辽称宋为南蛮,所以称此为蛮子营,后有人在此定居,得名蛮子营。1982年地名普查时,此村名有损民族尊严,改名幸福村。
     袁桥,明永乐年初,1403-1407年,袁氏从外地迁居此地立庄,由于在牛亡牛河修建一座桥,供行人通过,以其姓氏名袁桥。
     花科,明永乐年初,1403-1407年,周氏从外地迁此居住建村,种植了一片花园,故得名花科。
     吴家屯,明永乐年间1420-1425年,吴氏从外地迁此定居,以其姓氏取名吴家屯。
     大辛庄,该村系古村,原名孝感村。按固安县志记载,村南有明朝附马都尉杨春元父母茔碑数座,碑文记“大辛庄”。
     毕庄,据查,明永乐年间,毕氏由山东迁此立庄,以其姓氏取名毕家庄,后有人迁至村西自己立一庄,定名毕庄,现两村合一,得名毕庄。
     马大人庄,据查,明万历初,马姓到此居住,后马氏后代有在朝廷做官的,人称马大人,故此村得名马大人庄。
     余粮店,据查,明万历年间,马氏在此定居,并开了一个客店,因招待热情,人称“无疆店”,1958年改名为余粮店。
     彭庄,据查,明朝嘉靖初,彭氏在此立庄,以姓氏取名彭家庄,后衍为彭庄。
     大、小杜庄,据查,明永乐二年,1404年,杜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立庄取名杜家庄,后分为大小两村,大的叫大杜庄,小的叫小杜庄。
     高庄,明万历年间,高姓在此定居,以姓氏取名高庄。
     郑庄,明永乐三年1405年,郑、王翁婿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,以郑取名郑庄。
     孙庄,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姓在此立庄,以姓氏取名孙庄。]
     姚庄,明万历年初,姚氏在此定居,以姓氏取姚庄。
     小集,据查,北宋年间,有王孙杨三姓从外地迁居此地定居,因王姓祖先在朝廷做过丞相,故取名丞相庄,又因该村有一个小集市,改称小集。
     袁各庄,据查,明永乐年初,1403-1410袁姓在此定居建村,称袁各庄。
     朱各庄,明朝初,皇帝朱元璋出兵打仗路过这里,后为纪念,取名朱各庄。

大王村,据查,明确初王姓迁此建村,得名王村,后王姓繁衍为大户称大王村,
     后西丈系西村,据村中明初三官庙碑文载,此村称后西张,民国后衍为后西丈。
     前西丈,元至正年间1341-1365年间,此为两个小村,在东村有一瓦窑,称烧瓦营。西村张氏为一大家族,称西张,故取名前西张,明永乐年后与烧瓦营合为一村,称前西张,解放后,衍张为丈,称前西丈。
     辛营,明崇祯年间,1628-1944由烧锅营(丁百户)迁居一部分于此,得名新营,后衍新为辛,取名辛营。
     东辛村,清光绪年初,1875-1885年由北孝城迁几家于此定居,称北孝城新村,1935年划为行政村,取名东新村,后衍为东辛村。
     兴旺庄,据查,清雍正年间1723-1735年,建村,后建三关庙,村民取流水作业旺之意,得名兴旺庄。道光年间,有一太守路过此地,村中有一恶狗阻拦,太守说:“真似狼也”后也称此为狼窝。
     南孝城,明初王刘等几家定居于此,永乐年间,村民为忠于燕王建立孝城,后因居住分散,分成南北两村,此村居南,称南孝城。
     大留村,据查,明永乐年间,1403-1407年,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称大刘村,后衍刘为留,称大留村。
     胡各庄,据查,元末此处是胡家庄园和家庙,明初有人来此安居,称胡各庄。
     沙陀,据查,此地处于永定河道沿岸,明万历年间,有人来此定居在沙疙瘩上,依地势取名沙陀。
     十里铺,据查,明末清初县境南北大道为兵防要线,五里设一屯,十里设铺,在此曾设铺驻兵,因位于城南,称南十里铺,后衍为十里铺
     吉城,此系古村,名鸡城,清光绪年间重修奶奶庙,碑文载此处为集城,后取吉祥之意,衍为吉城。
     郑家村,明朝永乐年初1403-1407年间,郑、蒋两姓迁此立庄,以其两姓取名郑蒋村,后改称郑家村。
     东西塘洋,据固安县志记载,西塘洋建立于元皇庆年间,1312-1314年,此处永定河北岸。原为两个小村,东南居民处于洼地,称塘村,西有杨氏居住,称杨村,合并后称塘洋村,明初有人迁居村东立村,名东塘洋,西边立村叫西塘洋。
    
     据固安县志记载,春秋战国时,赵国李牧守边在此修一将强,高丈余其上广平数百步,为雀台。在雀台东修一福严寺,后有人定居于此,称雀台寺。
     野场,清初此地是永清县庄子上思家打谷场所,后迁来几户于此安居,以场主姓得名思家野场,后衍为野场。
     东红寺:礼和务据查,北宋宣和年1119-1122年,村东有一大土疙瘩生长金角花,取村名在金角庄,北宋靖康年1126年宋军部会务卒失落于此,和村民和平相处,故改称礼和务
     西内,据查,明永乐2年,1403迁来两户定居,因内邻小中内,故称西内。
     小中内,据查,该村建立于后汉947年,因距固安县和永清县都是20华里,故取名中内村,1978年改称小中内。
     北王起营,据查,明洪武末年1394-1399年有位姓将领随燕王北征,在此地南北两处扎营,后起营继续北进.有兵卒在北扎营处落居立庄,为纪念王姓将领,称北王起营.
     东西洋屯,东西洋屯中间,原先有一寺名开泰寺,明万历年初约1573年,重修寺院,东西两侧各开一小屯合称开泰庄.清光绪20年分村治理,1937年改为东西洋屯.
     北市,据查,明永乐年间1403年,周王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,因位于西市北边,故称北市.

南庄,该村原与礼和务为一村,座落于礼和务村南,中间隔一菜园,称礼和务南庄,1932年分为两村,称南庄.
     永兴庄,明永乐年(1403年)蔺姓在此定居,取名蔺辛庄,后厍姓等陆续迁入该村,清末改名永兴庄.
     张家务,据查,明末崇祯年间(1629年)建村,因张姓户大人多,取名张家务.
     张东内,据查,明末崇祯年间(1629年)建村,因张姓在此定居,东邻小中内,故称张东内.
     刘东内,据查,明末崇祯年间(1629年)建村,因刘姓在此定居,东邻小中内,故称刘东内.
     杲小营,据查,明永乐年(1403年)杲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,故称杲小营.
     李东内,据查,据查,明永乐年(1403年)李家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,因位于小中内村东,故称李东内.
     郑东内,据查,明永乐年(1403年),郑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,因位于小中内村东,故称郑东内.
     板材,明永乐年初(1403年),刘姓由河间来此定居,因该村被官府指定加工木材,故称板材村,后称板材.
     隋辛庄,明永乐年初,1403年,隋姓移居此地,称隋辛庄.
     其林庄,该村建立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,一户人家产一怪物,似传说中的麒麟,故取名麒麟庄,后衍为其林庄.
     贺家营,明永乐年初,1403年,当时村东有一大寺,取名东红府寺,后因居民多数姓贺,改称贺家营.
     高小营,该村建立于明洪武年初1403年,因高姓户大,取村名高小营.
     大曹营,据查,北宋元丰年(1078年)建立村,当时有八户人家,因曹姓人口居多,故取名大曹营.
     大韩寨,北宋年间,辽国大将韩常率兵南侵,在此扎过营,又因村子较大,故称大韩寨.
     小韩寨,北宋年间,辽国大将韩常率兵南侵,在此扎过营,又因村子较小,故称小韩寨.
     王家务,该村建于前清天命1617年,因王姓居多,故称王家务.
     臧庄,据查,明崇祯末1629年,有4户臧姓在此定居,故称臧家庄,后衍为臧庄.
     北宋村,北宋年间,宋军与辽军交战,宋军在此驻扎,故称北宋村.
     木贤营,明永乐年初,有移民在此定居,因居民羡慕贤良,取名慕贤营,后衍为木贤营.
     齐家营,据查,明永乐年间,1403年,齐姓来此居住,称齐家营
     方城,该村系一古村,建立于春秋战国时期,据固安县志记载,燕王喜十二年,赵将李牧攻燕取方城,此方城即为今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,为汉方城县治故址.
     马坊,据查,北宋末年,宋兵与辽兵交战,此地是宋军喂马之地,后有人迁居于此,称马坊.
     甜水营,北宋末,宋军与辽军交战,此地是用来迷惑辽军的一座空营,后被辽军占领,有人来此定居,由于人称辽军为达子,故得名达子营,1982年将村名改为甜水营.
     贝子坟,清朝初,朝廷有一贝子葬埋此处,且有人在此定居,取名贝子坟.
     后营,此地原系彭村后街,明朝崇祯1628-1633年有一吕姓财主势力较大,自立一村,称后营.
     石各庄,据查,明朝永乐年间,1403-1407年,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十家在此定居,取名十家庄,后衍为石各庄.
     前石家务,明永乐三年1405年,李陈王轩四姓十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,取名十家务,后衍为石家务,又由于有人迁出在村北立庄,故称前石家务.后石家务是明末由前石家务迁来两户人因位于前石家务北,故名后石家务.

张村,明永乐末,1418-1425年,张龙张虎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,落户彭村,因受欺压,后搬迁此地定居.
     南北荆垡,据查,明永乐年初,1403-1407年,建村,此地有条赵王河,河岸盛产荆条,有人在河北岸定居,靠用荆条编制成筏为行人过河摆渡,故称北荆筏,后衍为北荆垡,南荆垡村名同样得来.
     袁庄,明永乐年末,公元1420-1425年,袁氏从外地迁此立庄,以其姓氏取名袁家庄,后衍为袁庄.
     白家村,明永乐三年,1405年,白泽、白坤兄弟二人到此建村,以其姓氏取名白家营,后改称白家村。
     外河,据该村碑文记载,此系一古村,原名北罗城,明永乐三年1405年,有李、肖、路、葛、滑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处落户,后北罗城被洪水冲散,水过后,村民分立村庄,以其姓氏分取名各个外河。
     小辛庄,清康熙年初,1662-1672年,有人从袁庄迁到此处立庄,取名小新庄,后衍为小辛庄。
     齐家务,据查,明永乐年初,齐氏从外地迁此立庄,以其姓氏取名齐家务。
     荆垡营,据查,明永乐年间,此地有条赵王河,河岸盛产荆条,有人在河北岸定居,靠用荆条编制成筏为行人过河摆渡,故称荆筏营,后行为荆垡营。
     周家场,据查,清朝乾隆初,1736-1746年,有位皇帝管理衣物的周姓官员,因年岁较大,弃官为民四里铺,据查,明崇祯年1628年,建村,当时村附近曾设一路铺,以供行人歇脚与护路,因距固安县城十四里,取名十四里铺,1937年改称四里铺.
     北辛街,据查,明崇祯年,1628年建村,当时村南北口各有石门一座,北门两侧分列土壕两堵,形似双龙,故得村名双龙庄.清光绪末,因该村座落在柳泉北门外,故改称北辛街.
     团亭,据查,明崇祯年间该村帝设建亭子五座,为行人歇脚之用,后有高孟祖三姓在此落户,取村名团亭.,在此置产立庄,以其姓氏取各周场,后衍为周家场。
     马家屯,清崇德年约1638年,旗人鲍姓在此跑马占圈,划地立庄,因其家族属于皇亲国戚,取名鲍皇庄,辛亥革命后马姓增多,改称马家屯.
     郝家务,明永乐三年约1403年建村,村南北东西各建玉皇、三关、奶奶庙宇,村中有武道庙两座。六庙位置恰似凤凰展翅,故称凤凰村,清光绪年间改称郝家务。
     于沿村,据查,唐光启年间(约886年)建村,该村东数百米处曾建立一砖塔(明代重修,毁于1958年)。因该村路经此塔,于姓落户早,故取村名于沿村。
     高沿村,据查,唐光启年间(约886年)建村,该村西一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(明代重修,毁于1958年)。因该村路经此塔,高姓在此定居,故取村名高沿村。
     甄沿村,据查,唐光启年间建村,该村北一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(明代重修,毁于1958年)。因该村路经此塔,甄姓落户早,故取村名甄沿村。
     丁各庄,据查,明永乐年间,(1403年)由山西迁来丁氏补锅匠在此定居,取名丁家庄,1937年改称丁各庄。
     北程村,据查,明永乐年间,有程姓在此定居,得村名北程村。
     老虎营,据查,唐光启年间建村,该村北二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(明代重修,毁于1958年)。因该村路经此塔,扈姓在此定居,故取村名扈沿村。清光绪年间改叫老虎营。
     北义厚,据查,明洪武初(约1368年),建村。当时村南挖了一渠沟,取村名为北泥沟,清光绪年间衍为北义厚。
     南义厚,据查,明洪武初(约1368年),建村。当时村北挖了一渠沟,取村名为南泥沟,清光绪年间衍为南义厚。
     刘家营,据查,唐光启年间(约886年)建村,该村北二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(明代重修,毁于1958年)。因该村路经此塔,刘姓在此定居,故取村名刘沿村。清光绪末改称刘家营。
     无为村,据查,明永乐年间,约1403年,由山西洪洞县龙庆洲百草洼有位刘拔贡(字汉侯)迁来落户,取村名无畏村,清光绪年间改称无为村。
     北房上,据查,唐光启年间王姓在此建村,该村北3华里处曾建立一砖塔。因该村路经此塔,王姓落户早,故取村名王沿村。辛亥革命后改称北房上。
     无为屯,据查,明永乐三年1405年,有旗人柳氏家族到此落户,因位于无不村东偏南,故取名前无为,1937年改称无为屯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